<big id="1ozzu"><th id="1ozzu"><rp id="1ozzu"></rp></th></big>
          1. <table id="1ozzu"><strike id="1ozzu"></strike></table>

            未來能源行業焦點: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韌性新增長

            發布者:靈通集團 發布時間:2023-02-07  瀏覽次數:957

            02/07
            2023


            2022年以來,全球能源市場和宏觀經濟環境更加嚴峻復雜,疊加疫情沖擊,石化行業供應鏈的穩定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隨著經濟復蘇進程加快,行業的關注重點也從社會衛生、生命健康,轉向經濟增長、包容和可持續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1~11月,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總額3867.8億元,同比增長1.13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5.9萬億元,同比增長18.4%,利潤總額711.3億元;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近8.4萬億元,同比增長11.9%,利潤總額6936.8億元。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對中國和世界石化產業發展提出5點建議:一是加強能源資源領域務實合作,二是加強綠色轉型深度合作,三是加強產業鏈協同合作,四是加強“一帶一路”共建合作,五是加強世界石化市場標準化合作。

            在可持續韌性發展的目標下,企業也在轉型中尋找機遇。

            如今,傳統能源化工公司正面臨碳達峰、碳中和對我國能源產業的深遠影響,黑天鵝事件造成全球能源供應體系異常脆弱,科技創新和技術革命加速顛覆傳統能源格局,環境友好對化工材料全生命周期提出了更嚴的約束等挑戰。

            面對挑戰,中國石化提出實施高質量發展行動,穩妥布局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搶抓資源推進風電光伏項目,提升業務運營質量引領地熱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經濟。中國石油在保持穩定供應的同時關注新興產業,重視原料多元化及優化,堅持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并統籌發展和減碳,贏得碳達峰碳中和的主動。中國海油堅持穩油增氣,做大資源市場規模,堅持科技引領,加快數智化轉型,堅持綠色生產,加快產業升級,提升油氣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

            跨國企業也積極順應能源國際化、原料多元化、過程低碳化、產業鏈全球化的趨勢。

            巴斯夫為實現2050年“凈零排放”的目標,將建立新的能源供應路徑,將電力供應系統性地向可再生能源轉變,研發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等全新的低排放技術,大力推廣低碳產品,并向客戶提供化學品零碳生產幫助。

            LG化學目前1/3以上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他們將環保材料、電池材料、全球新藥作為三大新增長引擎,實現從“化學”向“科學”轉型,致力于成為為環境和社會提供創新、可持續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先科學企業。

            2022年,巴斯夫、??松梨?、沙特阿美等跨國公司投資建設的一大批高質量外資項目加速在中國落地,再次凸顯了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可持續增長的韌性和石化市場的巨大潛力,以及石油和化學工業在保障人類生存發展、維護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安全穩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多元化體系支撐未來能源發展
            能源是現代經濟的命脈,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提升,成為能源低碳轉型的新動力?!笆奈濉逼陂g,在新發展格局和碳排放目標的約束下,節能降碳和低碳轉型成為未來能源發展的重點,而我國石化行業即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多元化能源體系的支撐。
            其中氫能因熱值高、零排放、利用形式多樣,被視為未來可有效接替終端傳統化石能源的戰略性轉型方向。
            氫能被稱為能源解決方案的瑞士軍刀。各國都非常重視規?;l展“綠氫”。歐盟制定了1000萬噸內部氫能供應目標,積極利用北海風力資源,發展百萬噸級綠電制氫大型項目。德國計劃通過可再生能源電力制取綠氫及其綠色衍生合成產品,建立規?;?、用氫體系,設立國際氫能貿易規則;日本受本土資源稟賦限制,優先計劃建立海外氫能供給鏈;中東多國正通過國際合作大力推動氫能產業發展。
            挪威船級社(DNV)發布的《2022年能源轉型展望報告》顯示,到2050年,氫能僅能滿足全球能源需求的5%,是凈零能源組合所需水平的1/3。因此,氫能的未來具有不確定性。
            當前,氫能發展受到三方面限制:一是安全性問題必須解決,二是裝備質量必須可控,三是必須保證其即時可用性和成本可控性。
            目前,全球氫氣年產量為7000萬噸,市場規模約為千億美元,這些基本上是灰氫,但當前綠氫和藍氫兩種技術路線都難以實現商業化生產。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李十中認為,需要開發經濟可行的綠氫生產合成氨技術,發展中國特色的氫經濟,用生物質替代化石燃料生產可再生的綠氨,是實現碳中和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除了氫,甲醇在未來能源中也占據重要地位。甲醇是最簡單的醇類分子,只含有碳、氫、氧三個元素,生產原料極為廣泛,主要由天然氣和煤炭生產,可以作為工業和普通消費品原料,同時是生物可降解的清潔燃料,具備可再生潛力。全球甲醇行業協會中國區首席代表趙凱介紹,如果能夠使用可再生的資源生產甲醇,可以顯著降低甲醇的碳足跡,如果甲醇實現了可再生,就為作為燃料的甲醇帶來了很多應用機會。目前,全球很多發動機企業都在開發甲醇燃料發動機,曼恩公司宣布他們的甲醇發動機已運行超12萬小時,此外,勞斯萊斯、康明斯等公司都在開發甲醇發動機。
            我國電動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對儲能及電池和電池材料的巨大需求。因此,鋰的發展前景也值得關注。當下,電池技術加速發展,早先的鉛酸電池要花幾十年才能技術成熟、商業化運用,但現在中國市場上比較火熱的磷酸鐵鋰電池從技術研發到商業化再到大規模投入使用還不到10年,技術的發展速度被大大減緩了,將來的電池也會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體積更小。
            在電動汽車行業火爆之前,鋰在催化劑、陶瓷、金屬、建筑等行業都有應用,但規模較小。據雅保公司預測,到2030年,全球對鋰鹽的年需求會達到320萬噸,而目前只有50萬噸左右。雅保公司中國區總裁兼對外事務全球副總裁徐旸介紹,鋰資源分布非常不均,我國鋰資源相對豐富,但與澳大利亞、南美鋰三角相比,開采成本較高,上游產能擴產速度與下游的需求增長仍有較大差距。

            碳交易成氣候治理主要政策工具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發電行業超2000家重點排放單位首批納入其中,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按照規劃,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和民航等高耗能行業也將逐步納入該市場。一年多來,現貨交易運行平穩,其中大宗協議交易的占比超過了80%,截至2022年12月22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23億噸,累計成交額101.21億元,突破百億元大關。
            廣州期貨交易所商品事業部總監助理陳宣辰介紹,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的政策工具總體可分為行政手段和碳定價機制兩大類。行政手段是政府部門通過強制指令或減排補貼直接對企業的碳排放行為進行約束或獎勵,例如直接限制企業的碳排放量,或對完成減排指標的企業給予補貼激勵。碳定價機制通過碳稅或碳交易來給碳排放制定價格,將碳排放轉化為企業的內部成本,其中碳交易是一種市場化的碳定價機制,能夠以比較低的成本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已成為各國氣候治理主要的政策工具。
            截至2022年1月,全球有25個碳市場正在運行,覆蓋17%的溫室氣體排放,地點遍布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所在的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總量占到全球GDP的54%,還有22個碳市場正在建設或者考慮中。
            我國碳市場的建立,經歷了10年時間。2011年,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于“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7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電力行業)》,標志著中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完成了總體設計,并正式啟動。2020年底,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截至2022年7月,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近2億噸,成交額超80億元。
            2022年11月,生態環境部對《2021、2022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我國碳交易市場正式邁入第二個履約周期。隨著十幾個試點碳交易市場的逐步成熟運行并引入新機制,以及全國碳交易市場在第一個履約周期穩中有進的發展,我國已積累了大量的碳市場運行經驗,既可以保質保量地完成“十四五”期間納入八大工業部門的任務,又可以在全工業部門加入碳市場運行的情況下不對經濟發展造成劇烈影響。
            石化和化工行業碳排放量占國內工業總排放的10%~20%,約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6%。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副主任李永亮認為,石化行業將在“十四五”末納入全國碳市場。麥肯錫公司資深董事合伙人洪晟認為,若石化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企業將利用碳市場創造更多價值,比如可以開發零碳新產品,推出新的業務條線,同時擴大在CCUS等領域新興技術的布局。

            打造韌性和穩定的供應鏈
            以前,供應鏈產業鏈只是石化行業的配套領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現在卻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受疫情反復、供應受限、“雙碳”目標、美聯儲極度擴張性貨幣政策等疊加影響,全球礦產資源的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特別是與電動汽車電池相關的關鍵金屬供給嚴重短缺,導致國際礦產資源價格大幅飆升,部分商品價格甚至創歷史新高。關鍵金屬礦產的供應短缺和價格大幅上漲引發了新一輪資源博弈。資源國采取提高特許權使用費和稅收、重新談判合同、國有化、禁止出口等重商主義政策,以實現其強化資源主權、控制資源流向、提升資源價值的目標。
            作為礦產資源的最大進口國和主要對外投資國,我國需要全面評估新一輪資源博弈對自身資源供應安全的影響,并提出科學的應對策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地位將受到挑戰。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認為,未來不會發生歐洲企業集體與中國完全脫鉤的情況,相反,有可能會制定更加細化的策略更好地服務中國市場。據該商會2022年商業信心調查,31%的歐洲制造商將關鍵部件出口到中國,且無法為其采購替代品,對他們而言業務回流是不可能的。一些企業已經開始或正在探索建立獨立供應鏈的可能性,一個服務于中國,另一個服務于世界其他地區。
            在各種模糊的不確定性中,有一件事是確定的,那就是行業追求、打造韌性和穩定供應鏈產業鏈的強烈意愿沒有改變。供應鏈管理在過去幾十年時間,主要關注提高效率和優化成本,現在很多企業關注點逐漸轉移到供應鏈的安全、數字化、智能化和可持續發展上來。面對挑戰,企業必須鍛造供應鏈核心競爭力,這主要來自差異化、多元化、可持續和一體化,才可以做到穩定可靠、抵御危機,同時又柔性可調。
            科思創亞太區一體化物流副總裁溫澤宏認為,要重新定位供應鏈與物流的關系,建立應急機制,主動追求數字化,對物流環節進行模塊化改進,建立真正的綠色物流體系。
            阿科瑪北亞物資和服務采購總監楊華寧也指出,韌性供應鏈是不可間斷、連續的,這要求應有緊急突發情況下的應急機制和備用方案,要在平時就關注供應商的韌性和整個供應鏈生態。
            很多企業在打造供應鏈韌性上做出努力。巴斯夫在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天津、重慶等地打造物流圈,通過網格化布局,更好地服務生產和客戶,同時,利用數字化工具推進智能化供應鏈發展。漢高在2014年攜手可持續發展(TFS)倡議進入中國時,就在不斷推廣TFS對供應商的評估,此外,早在疫情之前就著手對供應商生產地的調查,因此,他們形成行之有效的數據庫,可以在風險發生時及時反應,從而調整生產計劃。


            版權所有:安徽靈通集團 2021 皖ICP備16003699號 地 址:安徽省銅陵市北斗星城C2座19層 公司總機:0562-2608901 技術支持:徽洋軟件
            无码中文字幕一区_亚洲免费人成影院在线播放_曰本高清乱理伦片中文字幕_亚洲国产成人91在线